最近,DeepSeek火爆出圈,人工智能熱度再上新高。
記者發現,一些大學生對AI工具產生了依賴,不當使用正呈上升趨勢。
據第三方機構“麥可思”對3000多名高校師生的問卷結果顯示,近六成高校師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。而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AI時,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寫論文或作業。采訪中,一些學生也坦言,在寫報告或論文時,他們會直接復制粘貼AI生成的內容。
部分學生坦言直接復制粘貼AI生成的內容。雖然AI能提高效率,但也引發了偽造研究數據、圖像編輯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擔憂。
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群里發布一份通告,老師將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:AI可以是賦能工具、是學習的幫手,但它絕不能成為偷懶的工具,更不能成為大學生的“槍手”。
近期,復旦大學等不少高校紛紛出臺AI工具使用規范,明確允許和禁止的范圍。
復旦大學明確規定,AI工具不可用于論文的研究設計、數據分析等核心部分,僅可用于文獻檢索、代碼調試等輔助工作。天津科技大學則規定,畢業論文中AI生成內容比例不得超過40%。
目前,北京郵電大學、中國傳媒大學、華北電力大學、湖北大學、福州大學、南京工業大學等不少高校,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,對學生借助AI進行論文寫作的行為進行規范。
未來,規范AI在學術中的使用,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。